【天水奏鸣】创作后记

2016-08-23

作者:稀朗  来源:稀朗的博客

2011年3月20日【湿地——水、生命、文化】,我的又一次油画作品展览活动之后。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品部负责人刘裕晓部长和杨学晨主任,联系到了我的夫人卓雅,邀请我为国家大剧院创作一幅油画作品,我非常高兴的接受了。

多年来,我在绘画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西方古典主义代表----伦布朗等艺术大师们,在画面上做肌理的形式;又传承了中国绘画艺术大师朱耷等老前辈的,笔墨渲染之神韵。扬“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怀善真爱、“似是而非”的中国画道之理。已逐渐形成,我的作品在形式上,富有节凑、符号化、简略主义的艺术风格。在内容上映刻出,古代传统的,岩画与崖雕彩塑历史遗迹般的神秘之美。已继古人的脉派传达着一个信息,爱人类的大美、爱生命、爱自然、爱我们的地球。坚持张扬:“艺术促环保的理念”!

为大剧院创作八米长两米宽的壁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多次到大剧院去观看现场,体感演出实况的过程中。我被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保罗.安德鲁的作品所打动。通常我们在中国传统以及五十年代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剧院概念中,在观看剧目的时候。我们从剧场外围进到剧场内会感觉到很突然,几乎没有什么过度,大家吃着喝着匆匆忙忙的,进入剧场开始观看演出。而今天你在新建的大剧院中去欣赏节目的时候,你会有另一番感受,它会使你从宽广、高大、蜿蜒、舒缓的过程中,从闹市和工作的繁杂里,渐渐的脱离开来,进入到一个真正的艺术盛殿里去,一个你曾经在童年梦里所见过的,梦幻和神秘的艺术盛殿之中,在那里去放飞你的思想。然后是他合理的剧院空间布局,以及材质和水的运用。都会使你感叹不已!设计家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起初设计和建设时的各种争论。而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艺术与建筑的交融,中国文化开始了与世界的进一步沟通。你会感受到一个伟大中华民族,正显示出她敞开开放大门的胆略和涵纳百川的气魄与精神。在考虑这幅壁画的同时,将大剧院的环境因素考虑进去。这是必须的。

当接到大剧院给我的正式邀请函的时候,也开始了与大剧院的艺术品部负责人刘裕晓部长和杨学晨主任,不断的频繁接触和交流。在交流中刘裕晓部长一再提出:这件作品一定要为大剧院量身定做,不用拼接。一定要让这件作品与大剧院的特点内涵有联系的要求。

因此,在我构思的过程中这幅作品的风格,构图、色彩、色调、样式。与剧院环境的协调以及如何进行的次序等,  都要进行考量。

当我在家里开始进入不断的创作构思时候,已是2011年7月底了,虽然有了一些感觉但并不清晰。在这期间尽管一些社会活动多多少少对我的构思会有一些影响,但我还是专门的去了几个地方,到湿地去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不断地进行了考察和感受。后来干脆结束了在家里的构思直接闯进了大自然,到那里去与灵感追逐。

麦积山的崖雕、刘家峡的炳林寺、瓜州古城遗址、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阿拉善旗的胡杨林、曼特拉山的岩画群、甚至张掖的丹霞地貌也都成了我涉猎的对象。那古岩画历史遗迹般的美,深深地触动着我。

一天,在巴丹吉林沙漠途中,我们一行再一次谈起大剧院的作品创作问题,大家谈论的很热烈。小灿灿问我:“老爹,你的作品风格都是做肌理的,我很喜欢。你拉过小提琴,为什么不把这种感觉融进大剧院创作的作品中去哪?就像曼特拉山岩画。”一席话一下触动了我,我开始进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是呀!那沙漠就像一张画布,那么,山脉、湿地和植被就是我的肌理,在上面映刻着我需要的点,线、面所造出的形象。若隐若现含蓄朦胧,他就是岩画,就是雕塑,就是一种新体油画。充满了历史遗迹般的美。试图通过传统的模式用现代的手法与观念传达给人们一个信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用真的乐器镶嵌其中颜色渲染,演绎出一个音乐与绘画的,中国与西方的,古代与现代的文化脉络。表现出绘画的乐感与节凑,蓝绿色的天空和水波,写实与具象之间的游离与转换,影射出一种神秘朦胧的历史遗迹般的美。

当我的几张草稿送审大剧院,【天水奏鸣】被最后选中。我也喜出望外,因为这张草稿也是我一直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我真的感谢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陈平院长以及他所领导的团队,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和荣誉。感谢艺术品部刘欲晓部长以及杨学晨主任常硕女士,感谢这个团队为此所付出的一切。

在绘制这件作品中,我与其他的艺术家一样,会不断的遇到问题和困难,也会进行无数次的修改。直到2012年7月20日也就是说:从2011年3月20日至2012年7月20日。历经485个日夜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

蓝绿色的调子与剧院深古铜和银色的搭配,出现了沉稳中的一种浪漫使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视觉支点。我想这也正是剧院所需要的吧。

一件作品的完成并非我一个人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借此机会我要感谢一直关心关注我整个创作过程的全总文工团的领导和同事们。感谢雅昌集团、感谢圣彩虹公司、感谢故宫博物院出版社的文化工作者们的辛苦的付出。 尤其感谢表演艺术家曹培昌先生、摄影家逄小威先生、舞台艺术家岳建华先生,朱世荣先生的鼎力帮助和支持。更感谢长期为黄河-湿地稀朗环保艺术行活动到处奔波呼吁的秘书长高于先生。也非常感谢我的助理们,卓文杰、陈志刚、张士力、李福田先生、赵晓燕、范秀荣、张进秋女士。感谢那些曾经为此付出过辛勤劳动的工人师傅们。

让我用保罗.安德鲁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这一篇后记“我们这个建筑,不是在看历史的东西、看旧的东西,不是往后看,是在往前看……”

是的,我的绘画作品【天水奏鸣】悬挂在这里,悬挂在这座国家大剧院中,也同样是为了让人们沿着历史文化的脉络,去欣赏作品的寓意所在。环境要美丽,生命要延续,艺术也当然如此!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要一致的往前看。

                                                 稀朗

稀朗

                                                                           于成都明宇丽雅

        2012年8月21日


阅读37
分享